寒竹:經濟問題涉及面廣,我們放到最后講。先講兩個具體的問題比較有效。第一住房問題,第二教育問題。林鄭月娥以前是發展局局長,她當特首以后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香港的房價收入比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大家都很清楚。香港房價高的原因有很多,土地供應太少是一個重要原因。但香港不是沒有土地,香港有1104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能夠開發出來的只有260平方公里左右。按照1844年港英政府頒布的《良好秩序及潔凈條例》,500平方公里“香港郊野公園”是不能開發的。除此之外,還有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因為各種因素難以開發。
過去香港主要通過填海的方式開發土地,很多人以破壞環境和資源為理由,反對開發剩下的300平方公里。就此,有人反駁說實際上填海造成的環境問題并不比其他開發方式小多少。也有人說山地不能開發,但是放眼全世界,美國舊金山是山地,重慶就更不要說了,不照樣開發得很好嗎,所以其實這些都不是阻撓開發的理由,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得不到開發跟地產商囤積土地有很大關系。
在香港,大地產商基本上是支持港府的,但過去幾屆政府推行土地開發時,又受到大地產商的制約,這可以說是一個悖論。香港要解決住房問題就一定要開發新土地,林鄭月娥也講了怎么才能讓更多人買得起房子,就是要開發土地。我想聽何先生介紹一下,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更多土地開發出來?
何建宗:香港情況很特殊,首先山地偏多,平地少,但是平地很大部分沒有被開發出來。梁振英五年前提到一個數據,香港已發展土地26%,但是住人的只有7%,700萬人居住在7%的土地上,由此可以推算出我們每多開發1%的土地,就可以多容納100萬人。
香港“蜂窩式”密集的住宅
香港平地相對缺乏,但也不是沒有可發展的土地,土地開發這方面有很多關卡和程序,城市規劃制度基本上對每一塊土地的用途都做了規定,比如一片住宅土地的密度、高度都被定得比較死。
很多人提議開發郊野公園,我個人覺得會吃力不討好,事倍而功半。我們很多土地是在開發商的手上,但是這些農地不能轉成住宅地,有兩個原因。第一,香港城市規劃不允許,開發之前還要申請改規劃。第二,即便規劃改了,還要跟政府談補地價。
因為一直以來政府要求補的地價都比較高,因此開發商囤積了很多農地,這些農地既不用來種地也不能發展,很多時候變成所謂的“棕地”,例如廢車場和貨柜車場,規劃混亂。怎么能夠開發或者釋放這些土地潛能,其實是很重要的?,F在不止私人房子土地不夠,公屋廉租房土地也不夠。林鄭月娥曾經提過考慮以公私營合作的方式來開發土地,讓開發商幫政府建廉租房。這些都是可供選擇的辦法。
在其他一些老舊的、需要重建的地方,不同的土地開發方式會帶來不同的矛盾和問題。林鄭月娥一上任要做的就是搞一個專責小組,希望借此匯集相關利益群體的意見,共同商討土地開發方式,比如填海、私人土地儲備、市區重建以及已經被破壞的農地怎么恢復等問題,大家坐下來把這些問題定一個先后順序,希望可以凝聚共識。
關于發展農地,過去有很多農民不愿意搬走,社會運動分子也去鼓動他們,有人會宣傳說政府和開發商聯手,讓農民無地可種,扼殺了農業。我個人覺得更可能是因為現在法律規定的賠償金額不髙,這些人覺得不能夠分享發展成果,所以就反對。其實,這些農民的居住環境普遍比較差,如果換做是你,拆遷后有更好的房子可以住,你還會愿意一輩子住破爛的舊房子嗎?
寒竹:提一個技術性問題,現在香港政府拆遷土地賠償金是按照什么標準?
何建宗:這個比較復雜。如果是私人開發商的重建項目,要收購一棟樓,如果有80%的住戶愿意賣,剩下的20%也一定得賣。政府的市區重建局給出的價碼則更優厚,業主可以買七年樓齡的房屋。譬如那個地段的老房子價值5、6萬一平米,新房可能賣15萬一平米,7年房齡的10萬一平米,市區重建局就給你10萬一平米收購。實際上,這個條件是比較優厚,但是還有很多人反對,因為每一個人都想要更多。
大家有一個印象,香港人買不起房子。這個概念是什么意思?香港超過50%的房屋是政府提供的,其中40%是政府廉租房,10%多是政府低價賣出去。政府以60%的售價賣給你,你5年以內不能賣;5年以后可以賣,但是賣的錢要跟政府分紅,你只能拿60%,40%是歸政府,這是居屋。
30%的香港人住的是自己擁有的私人房子,屬于相對富裕的,多于10%的人選擇租房子。香港房價太貴,很多人覺得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其實也可以說只是局部的問題,但局部不等于不重要。有些租來的房子條件很差,解決辦法是幫他們搬進廉租房,但問題是怎么幫助他們,同時又不要讓房價大跌。房價大跌有50%的人會受影響,包括超過30%的私人業主和10%左右的居屋業主。
我覺得目前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政府是否要幫忙那些剛需買房者。比如年輕人結婚需要買房,但房價漲得太高,很多父母要給孩子拿首付。林鄭月娥提出建議首次置業的房子,可以給一些補貼。
寒竹:好,接下來我想再講一下教育問題。教育確實是個大問題,香港最大的問題是代際出現差別。97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人懷念港英時代,去中國化程度超過了上一輩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失誤。正如我一個朋友所說,97年回歸時新的特區政府沒有清算殖民地文化和教育系統造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
這次我注意到曾俊華講要把中國歷史教育放到初中必修課里,所以說,很顯然這個問題是當前香港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香港60年代,中國歷史和語文、數學、科學幾門課都是必修的。但是1993的教育改革,將歷史科設為“人文與社會科目”中的五個子學科之一,中國歷史這門必修課被放到了社會科學的大學科里,學??蛇x擇是否開設。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但特區政府并沒有對港英時代遺留下來的學校授課課程進行改革。
2000年,董建華任特首時做了一個教育改革,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被分入“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這個大類,但大類中并沒有具體科目和課程,只有很模糊的六個類別。
2002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規定中國歷史及文化教學要低于四分之一,但并未規定中國歷史為學生必考。所以,到目前為止,香港的中學雖然有中國歷史這門課,但是報讀的不多,學生并不需要應付公開考試,考試的指揮棒沒有了,學生們自然是如果不考就不學,于是這批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中華文化就越來越淡漠。怎么讓中國歷史這門課重新進入必修,不知道未來特區政府有什么考慮。
何建宗:曾俊華和林鄭月娥都承諾要將中史教育列入必修課。在過去十幾年,香港教育改革的重點是把西方一些教育改革概念放到香港,基本主張就是下放權力。本來政府擁有課程設置權,現在變成只是給一個大概的教育目標和指引,當然課本是有的,不過還靠學校和老師自己準備教材,這個不能說是錯的,但是剛剛從殖民地回歸祖國,一些重要的概念如“一國兩制”、“基本法”都沒有好好給學生們進行普及教育,這是有問題的。
現在通識教育是必修課,導致原來很多教不同科目的老師,都轉型通識教育,他們也不太懂,倉促上馬,培訓也不夠。通識教育里很多是涉及政治的問題討論,但關鍵還是要獨立和批判思考。觀察者網主張“獨立而負責”,這是你們的格言。讓年輕人獨立很容易,但是怎么負責,怎么讓他在有國家認同的前提下去談一些國家問題、中國歷史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仔細斟酌的地方。
還有大家剛才談到現在的學生屬于不考不讀,什么需要考試就學什么,還要分析考卷的出題方向,比如大家覺得考政治題目就要多看報紙,選擇時很可能會以反對派的報紙為主。而且現在學生更多地是從網絡獲取信息,這個教育局管不了,父母也管不了。網絡上的觀點都比較激烈,這個也是自然,因為太死板的東西沒人看,肯定是小事夸大一些,矛盾尖銳一些,還有不少是標題黨。
對于香港教育我是有點悲觀的,現在有一點為時已晚。
主持人:香港經濟這些年不太景氣,2015年GDP總量已經被廣東趕超,傳統航運甚至是金融都在喪失優勢,林鄭月娥做過發展局局長,將來上臺后該怎么提振香港經濟?兩位對此有何看法?還有,這次林鄭當選,香港商界人士是怎樣看待的?
何建宗:林鄭月娥自己也承認她對經濟、金融不是太熟悉,她過去在土地開發、財政和社會福利這幾方面是熟悉的,但是經濟發展方面她過去沒有參與太多,但是她這次也找了很多專家幫忙,例如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還有史美倫和陳智思,所以金融政策也是挺對頭的。
經濟發展方面她會支持創新創客產業。她曾提過為什么新加坡的經濟增長是5%、6%,而香港一直比較停滯,能不能更快一點。那時候曾俊華還沒有參加選舉,他說現在經濟增速是3%、2%,是成熟經濟體的常見現狀,是沒有辦法的。但是林鄭月娥不服氣,希望看看怎么提振經濟。
至于具體措施,她提到是否要輸入勞工的問題。香港跟大陸某一個城市比GDP有時候不太公平,因為香港就是這么小一塊土地,很難通過大量移民輸入一些優秀的人才,從而增加GDP。深圳為什么那么厲害?三十年前它只是白紙一張,如今卻匯集了全國精英。香港可能過去還有比較大的吸引力,現在香港土地發展不夠,生活成本又高,做生意租金也很高,所以GDP停滯不前。劉兆佳教授曾形容香港是“坐困愁城”,全世界的大城市都在不斷擴展,而香港卻局限在小地方。如果十來年前我們能夠積極跟深圳探討,深港同城,那現在說不定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可以有更多土地引入人才,現在光靠金融、地產,香港經濟增長不會太高。
另外,金融界很歡迎林鄭當選特首。梁振英上任后設立了金融發展局,希望探索一下金融方面有沒有新的增長點,出了很多研究。但是曾俊華和他的官員對此并不重視,他們覺得現在金融好好的,不想有大的改變。但前兩年馬云的阿里巴巴原來是要在香港上市,后來跑到美國,這對香港也是一個警示。
主持人:非常感謝何建宗先生在香港選舉結束第二天給我們帶來這么多新鮮資訊,讓我們在這個重要的時刻能感受到新聞的熱度,讓我們做媒體的有一種參與感。再次感謝!